close

  中新社青島10月16日電 (記者 董冠洋)在共建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過程中,中國力推海洋經濟先行,致力串聯、拓展與沿線國家間的利益交匯,構建更廣領域的共同福祉。
 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,一直是溝通中國與亞歐非國家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。在經濟全球化、區域一體化的背景下,海洋日益成為各國經濟資源流動的重要通道。2013年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共同建設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戰略構想。
  在中國官方將“建設海洋強國”確定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,其所提議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究竟為何,又如何推進?
  在2014“中國·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”上,中國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張占海詳細解釋,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思路,是以海洋將東亞、東南亞、南亞、非洲、歐洲沿海各國連接起來,統籌沿線各國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發展需求,以保障各國社會經濟發展、推動全面合作、構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為目標,發展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,逐步形成政治穩定、經濟安全、文化包容的區域合作。
  中國的海洋經濟在過去數十年間取得長足進步。2013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54313億元人民幣(下同),比上年增長7.6%,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.5%。
  當前,以科技創新改造升級傳統海洋產業、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海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重要方式。各國發展海洋經濟、加強海洋合作,將有助於各國通過穩定資源流動,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,形成互利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模式。
  在中國官方提出的多項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合作倡議中,加強海洋經濟合作,打造海洋經濟合作伙伴經濟網絡居首。
  “以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為抓手,擴大海洋經濟合作,推動對外開放朝著優化結構、拓展深度、提高效益方向轉變”,張占海鼓勵海洋產業“走出去”,增強涉海企業國際化運作與合作能力,提高海洋經濟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。
  “以開放視野、創新思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,利用中國與沿線國家已有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,借助既有區域合作平臺,推動國際合作”,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貴斌說。
  在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韓興勇看來,建設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應該讓海商先行,特別是民間的海商通過多樣貿易通商,實實在在的互惠將加強海上絲綢之路建設。
  推動藍色商路,離不開航運的安全與效率。不同於古代,如今的海上運輸不僅數量大、船隻多、頻率高,在安全保障上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和挑戰。“國家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顯得尤為重要”,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鬱志榮建議,建立有關海上運輸安全信息的互相通報制度,通過培訓等途徑加強對沿海國海上運輸的安全指導,最大限度地避免發生人為海運事故,通過各國協調和協商採用分區劃塊的方式,負責海難事故的救助和救援。
  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;福祉相交,互惠先行。縱然蔚藍大海並不平靜,在合作中發展,在分享中共贏,或許是寬廣包容的大海最智慧的啟示。(完)  (原標題: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力推海洋經濟先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g12dgayc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